近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再次下调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消息一出便冲上热搜: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由于“防线前移”,专家估算,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由原来的2.45亿直接跳增至近5亿!换句话说,超过1/3的国人都是高血压患者。
“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赵冬介绍说,“血压水平在130~139mmHg和/或80~89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针对这一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成为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不止中青年,无心血管合并症、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史、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以及老年高血压患者等都应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
资料显示,2017年,美国已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血压≥130/80mmHg,取代了之前的140/90mmHg。今年最新发布的欧洲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治疗指南中,也将高血压界定为130/80mmHg以上。
换言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开始认可130/80mmHg这一高血压新标准。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按照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的诊断标准,2012-2015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估计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45亿。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
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肾脏病等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心脑血管病不仅具有很高的致残率,而且已成为中国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之一。
鉴于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息息相关,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历时2年联合制订了上述指南。
指南发起人、首席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说,该指南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手册和高质量指南的制订规范,由专业的方法学专家团队提供方法学支持。不过蔡军也强调,“由于高血压领域涵盖的概念和临床问题非常广泛,该指南只针对最重要的、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以及最有争议的问题形成推荐意见。”
从发病原因看,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很多高血压患者有家族病史,属于“原生性高血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更大比例的发病是由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属于“继发性高血压”。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减压、减重、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其中,饮食控制是一个重要干预方向,推荐中国高血压患者使用添加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99%氯化钠的普通食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余静表示,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积极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经非手术方式干预体重控制不佳时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低危患者可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加抗阻力量练习,每周3~5天,每次30~45分钟”,是降压效果最好的运动方式。运动项目可选择骑车、游泳、健步走、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团体类运动等有氧运动项目,以及哑铃、小沙袋和弹力带等抗阻力量练习。
为保障高血压患者运动的安全性,患者应积极征询临床医师的建议,在全面评估、分类及明确其运动禁忌之后,依照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