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洛杉矶读研究生的华人小麦经历了一种新型电信诈骗,对方声称来自中国反诈中心。骗子先对小麦进行了一番“极为认真”的反诈骗宣传,然后才进入诈骗程序。由于过程十分自然,小麦差点相信,但所幸,她通过“确认号码”和“辨识口音”逃过一劫。
世界日报报道,小麦接到电话的号码是“+86 962110”……有两名骗子协同作案。首先,一名自称来自“国家反诈中心”的骗子声称要对小麦进行“反诈宣传”。该骗子全程十分耐心,提供了许多有关预防电信诈骗的实用信息,甚至还要求小麦复述其宣传的反诈内容,并询问她是否曾经遇到的诈骗案例。这个电话赢得了小麦的初步信任,让小麦以为来电者是“正规机构”无疑。然后,电话被转接给第二名骗子,该骗子自称“主管”,主动报了“姓名”和“警号”,然后将小麦引入其诈骗套路的具体程序。这位自称“国家反诈中心主管”的骗子声称,有文件证明小麦在工商银行办理了信用卡,并购买了去柬埔寨的机票……该行为涉嫌违法活动,并威胁小麦“她很有可能会被遣返回国”。这一控诉让小麦感到害怕,但一贯谨慎的小麦立刻在打电话的同时用手边的电脑上网查询了骗子的号码。小麦发现,“+86 962110”确实是“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电话号码……但就在那一瞬间,小麦突然发现骗子讲的是闽南口音……她一惊,便立刻挂断了电话。当然,她这一惊确实令她逃过一劫,不过话说回来,位于上海的机构怎么就不能聘请一位有闽南口音的工作人员呢?因此,小麦的幸运,似乎只能用“冥冥之中……”来解释了。
随后,小麦在社媒平台分享了她的经历,发现很多网友都接到过来自同样电话号码的来电,网友们纷纷确认“这就是骗局”。在总结了自己以及各位网友的共同经历之后,小麦指出了该骗局存在的诸多可疑之处:比如,电话在接通的瞬间,你会听到一段延迟的“滴滴”声;其次,骗子总称呼潜在受害者为“同志”……这虽然正规,但于今而言,这一称呼让人感觉怪怪的。还有,骗子总爱有一搭无一搭地提到“根据我手上的文件……”等语句,似乎是想利用这种“潜移默化的重复”对受害者实施“洗脑”。最让小麦不解、同时也是该骗局最具迷惑性的一点,是“骗子使用的号码”就是“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号码”,他们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小麦说,换个角度,当真的“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工作人员给居民打电话普及反诈常识时,居民该不该相信呢?如果哪位朋友有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这个“号码相同”的问题以及“为何无法杜绝”的问题,请在留言区不吝赐教。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电信诈骗的形式在不断更新,针对海外华人的骗局愈来愈多……不过,无论其套路怎么绕来绕去,最终内核均离不开“索取银行卡信息”和“转账”两道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