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接连发生两次爆炸事故。现已造成逾百人死亡,数十人失踪,5千人受伤,30万人无家可归,损失超过150亿美元。
世界各国均对此事件表示关注,而其中法国的反应特别强烈……
无论是法国民间、地方还是政府,都对黎巴嫩爆炸事故极为关注。法国总统马克龙于事发当日就向黎巴嫩表示慰问,并承诺提供10万欧元援助资金,更放弃度假,于6日亲自赶赴黎巴嫩……
马克龙发推表示,他赶往贝鲁特与黎巴嫩人民见面,让他们知道法国人民与他们站在一起。
昨日,法国一架空客A400M运输机和一架空客A330 Phénix已经出发,搭载超过20吨救援物资,及由法国内政部、外交部、卫生部工作人员、55名专业搜救人员组成的救援队伍。今日,法国外长确认,法国还将派出第三架人道主义救援飞机。据法国CNEWS电视台报道,事实上,几十年来,法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与中东国家黎巴嫩的紧密关系。历史也已证明,法国政府一直在参与黎巴嫩事务。
两国之间的首次外交关系可以追溯到1860年。当时法国以欧洲的名义出兵黎巴嫩,结束了当地基督教马龙派教徒与德鲁兹派之间的宗教冲突。随后,法国向黎巴嫩派遣传教士,并在当地建立法国学校。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黎巴嫩一直以来都是说法语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黎巴嫩在法国托管下度过了25年。鉴于奥斯曼帝国解体,国际联盟(现在的联合国前身)通过英、法在1916年秘密签署的《赛克斯—皮科特协定》,将伊拉克和今日的巴勒斯坦划归英国。而由于文化和历史上的原因,法国要求拥有叙利亚和黎巴嫩。最终,国际联盟将构成今日黎巴嫩的五个省份委任法国直接管辖。1920年4月,黎巴嫩正式接受“法国托管”(宗主国的一种形式)。法国则承诺会在黎巴嫩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带领黎巴嫩走向独立。对黎巴嫩人来说,他们乐见法国在黎巴嫩领土上的存在,毕竟法国人帮助黎巴嫩在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
1936年,由“人民阵线”执政的法国签署了第一份黎巴嫩独立条约……但实际上,情况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直到1943年,“自由法国(France Libre)”最终同意黎巴嫩独立。至此,黎巴嫩正式建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但法黎两国间的文化联系一直非常紧密。黎巴嫩拥有300多所法语学校,还有一些法语媒体,许多黎巴嫩学生在法国求学或者工作。
基于历史渊源,在黎巴嫩内战(1975-1990年)期间,有相当数量的黎巴嫩人逃往法国避难。黎巴嫩的独立没有影响到法黎两国间的特殊关系,这离不开两个人的特殊友谊。拉菲克·哈里里(Rafic Hariri)和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识。当时,希拉克是巴黎市长,而哈里里是名商业巨贾,哈里里(Hariri)家族在沙特阿拉伯以建筑业发家。拉菲克·哈里里(Rafic Hariri)于1992年被任命为黎巴嫩总理,希拉克于1995年成功当选法国总统。在两人分别于各自国家登上权力顶峰后,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2005年2月14日,哈里里在贝鲁特,于在一起针对其车队实施的爆炸袭击中遇难身亡。希拉克是当时参加其葬礼的唯一一位西方国家元首。
正是由于希拉克施压,联合国才成立一个特别法庭,对哈里里遇害案相关责任人进行审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该事件是由黎巴嫩真主党的盟友叙利亚所为。(法庭应该在8月7日对哈里里遇害案作出判决,也就是明天……因此,有人将4日的爆炸案归为阴谋论,似乎也不无道理。)
后来,希拉克再次出手,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进行干预,对巴以之间的战争实施停火,致使以色列于2006年8月11日从被迫卷入战争的黎巴嫩领土上撤走了军队。在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和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时代,法黎关系出现过前所未有的疏远。但在现任总统马克龙上台后,双边关系又有所改善。近年来,黎巴嫩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作为“老朋友”的法国则一直伴其左右。
2017年,拉菲克·哈里里的儿子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辞去黎巴嫩总理后,马克龙亲自邀其来法国定居。这位从黎巴嫩出走流亡的小哈里里,因谴责伊朗串通什叶派真主党意图控制黎巴嫩而担心自己会被暗杀,于是跑去巴黎避难。他希望得到法国总统的帮助以解决黎巴嫩遭遇的危机,进而回国重掌政权。
不久前,法国外长勒德里昂曾直言:“黎巴嫩当局必须团结一致,请允许我在这里对我们的黎巴嫩朋友说:我们确实已准备好帮助您们,但是,请帮助我们帮助您们。”法国前总统、社会党人奥朗德也曾表示:“当黎巴嫩流血时,法国感同身受。”
世界法语国家地图
加拿大以英法双语为母语。昨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表示,加拿大将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向发生爆炸的黎巴嫩贝鲁特提供援助。当日,与法语及法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的魁省政府在国民议会上降下半旗,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