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客大家说】在加拿大,儿子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我和儿子已经因为疫情宅在家里将近100天了。 面对这个17岁的少年,这种无间隔的朝夕相处,使我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他;更深入的了解他;也使我有大把的时间,在翻看手机照片的同时回顾他的成长,思考约束、限制、信任和自由之间的平衡,看着这个每天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大男孩儿,我突然发现在这些日子里自己最深刻的感受竟然是被超越和被教育。 和很多传统的家长一样,我一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一个教育者,对于我和儿子这样的单亲家庭来说,我就更成为那个唯一的教育者。这100天,让我惊喜和惭愧的发现,其实太多的事情,他比我做得更好,太多的品质,我需要向他学习。 比如自律: 我是个资深夜猫子,以前还总是有工作加班之类的各种借口,现在则是完完全全的拿着手机舍不得放下,以至于每当深夜看着儿子房门透出的灯光,那句:“早点儿睡觉。”总是说得少了些底气。 这次宅家之初,儿子和几个小伙伴发起了一项925挑战,具体说就是每天晚上9点钟睡觉,早上5点钟起床,本以为也就几天新鲜,没曾想竟坚持了数月,在早睡早起这件事儿上,我输了。 和很多经常把减肥挂在嘴边的人一样,看着体重秤上飙升的数字,我也总是一边端着冰激凌一边和儿子抱怨:“年纪大了,新陈代谢就是慢。”而他则每天叮叮咣咣地把我的大米矿泉水全部用作道具,坚持健身,真正实现了“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完美体型,偶尔小秀一下,胸肌、腹肌、肱二头一块都不少。 再说喝饮料,我之所以没有像很多家长那样从小限制孩子喝饮料,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是自己做不到,作为一个资深饮料精,可乐一天一升算家常便饭,经常是靠橙汁、咖啡、牛奶维持液体摄入,白开水根本不在我的字典里,某一天儿子突然意识到喝饮料不健康,就这么痛下决心给戒了,而且一坚持就是两年,刚开始我不信,还经常买一些回来摆在那里“诱惑”他,他也不拿;后来,我挺不好意思,就把饮料放在车库自己独乐乐;疫情宅家,我故意在囤货的时候没有买饮料,跟着儿子喝起了白开水,三个月坚持下来竟有了些成就感,儿子还不时讲讲喝可乐导致骨质疏松之类的话鼓励我继续下去。 比如坚持: 我是那种好奇心重但毅力不足的人,什么事情一开始总是兴致勃勃,但了解点儿皮毛,稍一上手,兴趣点就会被其他的东西吸引,儿子的专注却成为了我的榜样。 学滑雪他就是奔着当教练的目标去的,十年坚持,风雪无阻,终得梦圆;学古筝就是奔着十级去的,不用催不用盯,水平最难突破的瓶颈期,我甚至和老师打了招呼,实在不行就放弃吧,他自己咬牙坚持了下来,老师家从车程五分钟搬去了车程四十分钟的地方,我俩也追着去上课,疫情宅家以网课形式继续,因为时间充裕还加了课时,看着走廊里接灰的钢琴,想着我数年来停留在那里的《小星星》水平,我又输了。 再比如取舍: 很多时候我经常会感到焦虑或纠结,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想要的东西太多,鱼和熊掌都舍不得放下,相比之下儿子的思路总是清晰很多。 聊起他在童子军基地的活动,他会明确的告诉我按照年限他可以获得怎样的军衔,但是他的目标是成为旗手,高阶的军衔反而无法获得这个职务,于是他就放弃军衔高高兴兴去做旗手;我也曾深深担忧娱乐至死的游戏机和短视频会毁掉他的生活,事实上,真的什么都没有发生,考试的日子里游戏被打入冷宫,抖音教会了他做菜和编辑短视频。 岁月就这样在外界的喧嚣和屋檐下的宁静中流逝,我和儿子听一样的歌,追一样的剧,讨论不一样的见解,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他有了问题或烦恼会告诉我,一起分析原因和商量解决方案,建议我给,决定他做;我有了想法也会征求他的意见,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中感受彼此不同的心境。 今天是他18岁的生日,世纪疫情带给了他最特殊的成长礼,而在这期间共同成长的还有我自己。 给儿子制作的生日蛋糕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也许很快他就会留给我这个坚定的背影,感恩生活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让我们相依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