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店面空置多,蒙村房东套路深!
咱们蒙村的出租房东们最近不要太爽。
举个栗子: 绿线地铁边一套四半,房东打了广告出租,结果一晚上六点到十点,一共来了五六十拨人看房。
住房出租火爆如此,商业店面出租也不遑多让。同是皇帝女儿,有些出租店面的条件实在太好,房东已经开始走妖孽路线啦。
在Jeanne Mance和St-Viateur街交界的戴高乐面包糕点之家,在前后经营了十三年,商业租约到期后,剽悍的房东把租金喊到了三倍。
也就是说以前是1900的房租,如果面包店老板还想续约,则必须每月交纳6000元。
“房东特牛,他说这儿可是黄金地段。我怼到:可这也不是香榭丽舍大道呀……” 面对记者采访时,面包店主愤愤不平。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面点铺附近,几个街区外的餐馆Cagibi也关门了,原因也是房东要将租金加倍。
更多类似的情况在蒙村拿得出手的地段比比皆是。
因加租被关门的Cagibi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鼎镬,我为麋鹿。房东虽然作妖,行为相当讨嫌,但却没有违反法律。
在魁省,小生意业主和店铺所在物业拥有者通常会签订五年的商业合同,再加上之后五年或短一些时间的后续合约。
基本条件都会在合约内谈妥,然后双方各自的利益在合约期间都会得到保障。
合约到期,大家会面临新的一轮的磋商。两心相合则新约继续,一方有异则彼此路人。
如果世道大变,物业拥有者有大赚特赚的新想法,他完全可以由着性子拼命提价,就像戴高乐面包糕点之家发生的情况那样。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生意业主由于粗心或不懂行情,没把商业合同交由律师注册。如果在合约期间物业拥有者发生变化,那么之前的商业合同对于新物业业主来说就没了法律效力,生意业主或将面临被“合理合法”踢走的悲惨局面。
如今,随着加国经济向好、移民,难民大量涌入,以及国际炒房团从温市和多市的转移,蒙村赶上了房地产大热。
于是,在商业繁华地段,拥有商业店铺的物业业主有了选择租户的资本。
传统的小型家庭式商业,即使经营良好,顾客盈门,但租金达不到新的市场标准,也可能会被视为“累赘”。
如果把他们赶走,迎来财大气粗的连锁商业企业,就能签下时间更长,租金翻倍的租约。
因此,有些大楼在财务允许的情况下,宁愿将大楼空置五年甚至十年,只为等来一个能签约十五年或以上的知名品牌连锁企业的分店。
这就是经济大热下商业热铺空置的一个主要原因。
此外,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地主”,也会使用咱平头百姓们常用的哭穷伎俩,这令人防不胜防。
曾经某日,与本人从未谋面、现已退休的房东,派他的女儿来收租。聊起来时,她抱怨政府“又对他们家横征暴敛了……”
原因是市政派人来把他们家豪宅前的一棵树砍了,然后给他们寄了一张几百块钱的账单。
聊完、交完租,人走了,可她不小心把收租清单落下了。人家的东西咱不能随便看,可白纸黑字太过明显逼入眼帘,上面分明记着一条街上近一半的物业都由他们家收租---
其中包括一家麦当当,一家Tim霍屯儿咖啡店,一家绿色logo俩字母的某银行分行,以及数不清的独立商铺还有住宅。
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本人震惊得休克了过去,靠自己拼命掐人中才醒了过来。
这就要说到几十年前的欧洲移民,其中有独具眼光的佼佼者,在房地产市场巧妙打拼,为家族攒下了大笔物业,子女仅凭打理着祖宗的物业就过上了人上人上人上人的生活。
如果家族里再出现一些稍微进取那么一点儿的年轻人,那么市场竞争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就站在他们一边。
搞房子永远是发家致富的一个好例子,多少有实力的资本都攥着钞票在等合适的机会,他们总是能闻到市场上普通人闻不到的那种血腥味道。
如今的蒙村,房地产市场大热,银行贷款利率又低,恰是资本“辗转腾挪”的最好时机。
聪明的投资者会把带商业店铺的大楼抵押。在银行的眼里,繁华地段商业店铺如果空置, 大楼往往会有更高的评估价值。
“晴天送伞,冬天停暖”,银行往往罔顾独立小商业企业求生欲强、经营负责的特点,反而把他们视为“高风险因素”,生怕小商业的停摆给大楼带来财务上的不稳定。
因此有野心的投物业业主处心积虑把低租金租户赶走,生意经营得好不好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他们只希望拿到更多的银行贷款,可以去投资更多更有利的项目。
如果同时能找到新的大牌租客高价出租,那更是一石二鸟,投资人“袋袋平安”。
这就是地产投资的现实。总有赚得盆满钵满的赢家,相应地就有被驱逐和伤害的小企业,和长远受损的地区经济。
市长Valarie Plante
目前蒙村人流量相当大的St-Laurent街,其空置率只有7%。对蒙村来说,这个是相当低的空置率。
当然有很多商户还在商业合同期间,但如果合同结束,他们很可能会在续约问题上遇到麻烦。
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市长Valarie Plante说:“商铺长期空置的问题已得到重视,正在拟定条款来应付目前的情况。”
本文由魁北客传媒的热心读者Mr. Bing编写并供稿。欢迎更多读者把身边的大事小情记录下来,为丰富加拿大华人社区的新闻资讯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