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考入麦吉尔医学院的

 

 

编者说

 

2011年,14岁的书一跟随父母移民蒙特利尔,先读法语中学,后上英语CEGEP,今年,20岁的她考入了麦吉尔大学医学院。过去6年,书一一直努力在新环境中调整自己,课余还热心社会活动,她为《魁北客》写文章、做报道,表现专业而成熟。我们鼓励她写出麦大报考的亲身经历,作为移民二代求学成长的一段记录。

 

本文作者 翟书一

 

我还能清楚地重现今年一月份的心情, 那种对未来庞大的不确定,只有在和爸妈移民面试等结果时才体验过。而这次,是即将20岁的自己选择的一段旅程:为一个信念付出心血,并承担后果。相对繁琐的报名过程,学业履历的严峻竞争,听起来都可以成为在申请医学院中打退堂鼓的理由。全部努力可能在2017年一月到五月中的任何一关中付之东流。

 

尽管个人陈述以及面试的是展示最好的自己。但我一直将申请的过程看作步入成年前更加客观认识自己的契机。皆大欢喜的结果当然好,但就算失败,这几个月在习惯与性格的历练都足以让我不虚此行。

 

当害怕失败的心放下了,具体的工作才开始孵化。万事开头难,就算现在回忆起也是把零变成一的那一步最艰辛。

 

对于魁省居民,麦吉尔医学院以及牙医学院申请大体分为两步。

 

第一步结合了70%CEGEP成绩(R-score),以及30%简历以及个人陈述(CVPN: curriculum vitae and personal narrative)。

 

第二步是情景面试(Mini-interviews),由10个时长为7分钟的问答及场景面试组成。(编者:情景面试是颇为有趣和神秘的部分,但面试者与校方有保密协议,不可透漏细节)。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入场券,但与其他法语医学院不同的是,麦吉尔候选人一旦进入第二步后第一步的所有成绩归零。

 

麦吉尔医学院官网显示在2016年的780份Med-p(preparatory)申请中,273人得到面试机会,71人最终就读。198份Dent-p申请中,56人得到面试机会,10人最终就读。

 

怀着对这些庞大的敬畏,在申请过程中特别容易暴露性格中的自卑或自负,摸索出一套自我调节的方法辅助我穿越这四个月的漫长战线。要相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同时相信它是可以被建成的;用自信抵抗突如其来的质疑;也在几个“大日子”里拿出不卑不亢。

 

经历过国内高考的朋友应该会有感触:在强烈期待之下做好手边事是非常重要的特质。在我个人的故事里,作为第六年新移民在信息上的不够灵通,语言尤其口音上的不够本地化,以及对这两个客观现实的思虑是申请过程中的主要难关。

 

在一个新移民的家庭环境中去追寻一个对于很多本地学生遥不可及的专业,需要魄力,以及对医学广度的理解。我不是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从小喜欢写作、思考以及让别人感到快乐。对外交官,作家,婚礼策划师,教师,学者都曾经有所向往。

 

2015年与中学同学的科研课题被加拿大粒子加速器Canadian Light Source学生项目选中,于萨斯克彻温省做实验研究


北美对医生严苛的要求让我开始关注这个行业。尽管在实地接触医疗领域前,总会有类似“医生是名利的追求者”的声音让我警惕。东北姑娘的性情以及多年来“向死而生”的原则让我不能接受只为名利而付出时间。然而在走入医院,与医生以及医学院学生的接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因缺乏了解而差点错过的医疗职业的核心。那种承担责任的意义感,被人信赖的幸福感,终生学习的谦逊心,以及在直面人性后沉淀出的豁达,最终让我沉下心,无怨无悔地走近,再走进这个比人们想像得还要神圣的行业。

 

在CEGEP期间参加了几次往届医学院学生组织的介绍会。每一次走出会场,一定是热血沸腾。他们有文学家少有的客观,政治家难得的宽厚,学术家体验不到的团队热情,像是所有职业的综合体。背景不同的青年人散发出一种和谐而有朝气的光环。每次在他们,以及今年的我们之间,我都感到真切的荣幸与快乐:那是我骨子里很想与其共事的一类人,也期待被能培养出这样一类人的教育所改造。

 

 


WHY Medicine?

为什么学医?


为什么?这是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可惜却又多亏没有正确答案。最好的方法是花时间赤裸地直视自己的内心。是什么让你在各种对医生工作压力,医患纠纷,工作环境的负面报道中仍然愿意将自己人生的一大部分投入到这个领域中,而不是其他可能同样丰富的行业。在2017年个人陈述中申请者有每题250字来回答三个问题。每年的问题可能会更改,但主心骨一定是想激发你为什么想成为医生的思考。


引用一位朋友给我回答问题时的建议,两个字,真诚。真诚可以打动所有人。当一个人真实地陈述时人性的色彩是在字里行间流露的。这点我在近年的业余写作中也深有感触。回头看来,这种真实也是一种底气。当你在仔细搜索后确认了自己是一个有故事且战胜过困难的人。那种坦然在无形间赋予文字气场。最终细致的雕琢不可忽视,但认真地回忆选材,截取让你滔滔不绝甚至热泪盈眶的情节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我还记得和妈妈在一家咖啡馆面对窗户的高脚凳上,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开始回想。当时外面下着大雪,来不及喝的两杯咖啡冒着热气,讲着讲着会有沉默,会有莞尔,也会有热泪。


申请信交上去后的日子,每天早上起来都会盯着天棚定神几分钟。坐地铁时也常想到应该给信再加点什么。那时候经常叨念却很难被外人理解的一句话是“我现在能做的事情太少了,除了每天按时起床,挤上牙膏,到晚上完成作业”。

 

那段时间任何对话都能绕回“医学院”主题,真是段特别有特点的日子!在很多像和国内亲人通话的活动都被减少之后,我却一次不落地参加学校摇摆舞团的排练。这是我每周许诺给自己的一段时间,无任何功利心做一件能让自己快乐的事。这件事可以是任何小事情,却可以在暗淡的背景中调和出明亮的状态。逐渐,等待变得没那么焦灼。既然已经认真地分析了自己,就交给考官去验证我是否具有一名医生的潜质。

 

收到面试邀请的那个下午,外面是雨夹雪。但我仍敞着红色大衣扣子在阴雨中走了两站地铁。忽然意识到我是如此需要这次成功。尽管我坚信润物细无声,在敏感的青春时期在一片新的土地重新开始,里程碑仍然意义非凡。是移民后不愿丢弃的认真,在不同中走出自卑的积极,甚至文化冲突带来的忧愁,都全然被这严苛的选拔接受。感谢它让我有了对自己摸索出的一套价值观的自信。


之后的故事回忆起来反而没有那么漫长。面试早上来自爸爸同样紧张的拥抱,面试后在教堂流泪的排解,在日本火车上收到录取信的释然。像一场清醒的梦,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2017的前半年会是如此惊险而充实。像是于艺术家来讲,一项个人作品的形成。具体的努力下收获了一个让自己尊敬的结果。而在这近期的结果中,能看得见多年的风格,解决了一些过去的疑惑,对未来也有所指引。


一场漫长的申请季后,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故事,不完美却完整。要想这个故事不留遗憾,我选择借用孟子的老生常谈: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隐性,增益其所不能。如今已经进入大学的学习,偶尔会有些光环,但已渐渐地融进每天的纪律以及信仰。从在McGill更加广阔的平台中日益学到的习惯、品质、性格更是酝酿出一种相对于之前更成熟稳定的求知欲。结合了激情与理智,让我更想成为一名值得信赖的医生,以及更加通透的人。


作者与麦吉尔医学系的同学们(2017年)


一篇文章讲下来,好像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但我的想法和行动实在少不了参与到我生命中的,那些可爱的人们。亲人无条件的开导和支持,在中国、魁北克甚至萨斯克彻温遇见的朋友们给我带来的启发和见解,实是我之所幸。他们都是我故事里的英雄。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新的土地更加认真生活的人。愿我们,永远有超越自己的勇气。

热 点 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