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犯我中华者”的英文翻译抹黑中国!网友炸裂!沙僧被站台!

 

民族主义?动作电影

 

英国BBC于8月4日发声,评价火爆正映的中国电影《战狼2》是一部“民族主义动作电影” (nationalist action film)。

 


nationalist在英文中常带有贬义,指某人怀有一种“本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的非理性情绪。

 

“冒犯”我中华者?


而对于大名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BBC是这样翻译的:

"Anyone who offends China will be killed no matter how far the target is.”

这句话可直译为:无论目标多远,冒犯中国的人都将被杀死。

offend:触怒;得罪;冒犯;使反感令人不适。

 

 

一位英国哥们儿当即站了出来,他对BBC的这个译法提出了质疑:

“I am not sure someone deserves to die for being offensive… I think they meant to say “attacks”.”

“仅仅是“冒犯”就要被诛杀吗?我想人家的本意是 attacks 吧。 ”

attack:攻击,进攻,抨击,非难,侵袭,损害。

 

BBC的逻辑

 

BBC对大名句的如此译法,加之对电影“民族主义”的评价,自然会甩给西方群众一个概念,使中国及中国人辛苦包装多年的亲善形象,毁于一旦:

“以后对待中国人可要小心点儿哟,冒犯(offend)他们搞不好要被弄(neng)死哟。他们忒霸道了,他们全是惹不起的民族主义者,对不对?”

BBC所用的 offend 和 nationalist 两词意境相辅相成,互为解释。这彰显了BBC的逻辑。

 

 

“犯”的正解

 

“犯我中华者”中的“犯”,到底是不是冒犯的意思呢?

 

据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此名句源自西汉名将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犯强汉者”是谁?是“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的郅支单于。“犯”在这里是赤裸裸的“侵犯”,“侵略”,是烧杀抢掠,是惊天大恶。

因此,BBC译法中的 offend 确实用轻了,应改为重一点的 attack 或者 invade,才是名句本意。(invade:侵入,侵犯,侵略。)

 

精通西游的BBC

 

“这么大的BBC,不会这般无知,这么用词一定是故意的,西方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昭然若揭。其言不可恕,其心更当诛。”民族主义者们想必此时都已气炸了肺。

可是有人却站在BBC的这边,讲了一段西游记:

 

 

沙和尚本是天庭里的卷帘大将,只因失手打碎了玉帝的琉璃盏,被贬流沙河。

沙僧自述:“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

打碎个杯子嘛,玉帝也忒不吃亏了!一周一次飞剑插人,还百余下?

 

 

这明明就是吴承恩在喊:犯我天庭者,虽远必诛……

BBC的译法是否源自这个典故?BBC用心险恶抹黑中国人的同时,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是否真有这般睚眦必报?

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个试试?试试就试试!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个试试?试试就试试!你瞅啥?瞅你咋地?你再瞅一个试……

这“犯我中华”的“犯”,犯到什么程度?“虽远必诛”的“诛”,诛到什么地步?

这火候该如何掌握呢?

 

本文改编自网络外宣微记

热 点 信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