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离不开“吃”,是华人就有这个讲究……从除夕的“年夜饭”到辞旧迎新的大年初一,再到小年儿,到正月十五……
无论你是在大陆,台湾还是港澳,亦或是在春节根本不放假的海外……这一传统,早就融在了我们的血液之中。
咱们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吃……呃……我的意思是……开始说:
【初一的饺子】
饺子,旧称交子、扁食或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了饺子。自唐代起,吃饺子的习惯已散播于中华。除夕夜十二点,新旧交于子时,交子交子,饺子的意义正在于此。
【初二的面】
大年初二必须吃面,顺顺当当,寿与天齐。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成片儿。唐代之后开始用案板擀面,逐渐有了长、短、干、素、荤、挂等不同面种,汤料搭配更是数不胜数。
【初三合子往家转】
合子亦称“盒子”,可荤可素,形状像个大扁饺子。韭菜、鸡蛋、虾皮儿的素馅儿“韭菜盒子”于中国的北方十分流行。
【大年初四吃折箩】
大年初四的必选项。“折”发一声,有倒的意思,“箩”是食器。所谓折箩,就是把头天的剩菜混在一起烩食。南方如今流行的“盆菜”,典故正源自于折箩,只是盆菜里不再是“残羹剩饭”,而是“海鲜鸡腿”,这可与“折箩”原本的韵味南辕北辙了。
【破五的饺子带花边儿】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在这天吃饺子是老北京的规矩。肉馅儿必须自己剁,把来年的不顺全都给剁没喽。包法也和初一大不相同,要捏出花边儿,寓意是“捏上小人的嘴”。有的还会特意包出一个扁圆带花边的元宝状饺子,寓意为“元宝送穷”。
【初六初七要吃鸡】
鸡,吉也。对于鸡,大江南北,吃法众多。鸡汤象征“清泰平安”,鸡爪寄意“新年抓财”。今年虽是狗年,但仍可照样吃鸡,照样吉祥。强烈建议,不要吃狗。
【初八初九牛羊肉】
前几天的饺子、面条、剩菜看来是顶不住了,浑身发软,鸡也不够塞牙缝儿的,赶紧补“横菜”。横,四声,北方俚语,可理解为“蛮横的大肉”。春节正寒,适当加强一下火力,壮壮腰身!
【初十要喝棒子粥】
看我们华人多讲究,爱不爱惜身体?讲不讲道理?横菜刚刚吃完,赶紧来碗玉米茬子粥刮刮肠子……这是啥?这是天道!是周易!是太极!
【十一吃鱼有说法儿】
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必须吃鱼,还得讲究“不许翻船”,“次日吃完”,“年年有鱼(余)”不在“过年的”时候表现出来,那怎么行?!
【十二餐桌有鸭子】
各地都喜欢吃鸭子,从北京到南京,从四川到香港,烤鸭,板鸭,酱鸭,熏鸭,烧鸭盐水鸭,樟茶鸭……春节这么隆重,怎么能少了鸭……
【十三围坐吃对虾】
大对虾一上桌儿,还未入口,红彤彤的喜庆劲儿就能赢得个满堂彩!现在富裕了,对虾不再是难得且唯一的选择,只要是红彤彤的海鲜,谁都行,大螃蟹,大龙虾,三文鱼,虹鳟鱼……华人的春节必须是红色哒!
【十四大碗炸酱面】
各地都有炸酱面,只是做法不同。老北京炸酱面算得上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既能做节日特餐,也能入寻常日子。老北京对之十分着迷,有多迷?有人一熬一锅酱,一吃就是一星期……
【十五家家闹元宵】
正月十五赏月观灯,放焰猜谜。元宵起初叫“浮圆子”,后被叫作“汤团”或“汤圆”,北元宵,南汤圆,皆取“团圆和睦”之意。用糯米搓成圆形,内嵌不同馅儿,煮食。早点、主食两相宜。但糯米伤胃,不易消化,建议控制食量。
郑重提醒:算上除夕,您已换着花样儿、守着规矩,连吃了16天。下面美食纯属自选,如果实在馋的话……您就接着吃……
【年糕】
春节吃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由发音“粘糕”加上过年,演绎为“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
【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意“开初”……话说盘古于“混沌”之中开天辟地,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混沌状态,才有宇宙四方。另取“馄饨”与“浑囤”谐音,更有天人相接,粮食满囤之美满。
此外,按名族,按地域,各处都有各自的风俗,并且予以各种吃食的寓意都十分美好:
【吃枣】春来早;【柿饼】事如意;【杏仁】幸福来;【豆腐】全家福;【三鲜菜】三阳开泰;【长生果】(花生)长生不老……
山 东
山东人讲话:海参是首选,鱼虾少不了。传统上还要炖蹄筋儿,虾得是干炸或白灼,油焖虾?那是广东人的吃法。(此处音效请自配山东方言……)
河 南
河南兄弟说:年夜饭?那必须是炖肉啊!中原炖肉文化源远流长,一锅猪肉,一锅鸡肉,炖好上桌,“大口吃肉,大块分金”,豪爽,才是过节的样子!
东 北
东北大哥说:年味还是老的好,光吃猪肉没意思,加点儿粉条儿,盛一大碗,绝对过瘾!咱还爱吃酸菜白肉……
等一等!内蒙的朋友插话了:酸菜白肉?你们一定不如我们。
内 蒙
“我们会找一口家里最大的锅,嗯,有多大?哦,反正这锅酸菜白肉是要从除夕一直吃到正月结束哒……”
天呐!那可是整整32天啊!
这里是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我们一起过春节!
【魁北客】给大家拜年啦!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狗年旺!旺!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