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小费文化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南加州部分餐馆甚至出现服务生追着顾客讨小费的现象,让不少消费者感到不满。
近日,一名华人女顾客在洛杉矶县的一家中餐馆就餐后,因小费问题被店员拦截……一番理论之后,该女子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迫“补足”小费。
这一事件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也让许多消费者对小费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据圣盖博谷居民Angela黄向媒体透露,她的姐姐黄女士日前在当地一家中餐馆消费26美元(含税),结账时额外支付2美元小费,总计大约29美元。
然而,黄女士刚走出餐馆就被店员拦下,质问她为何只给2美元小费……
黄女士试图解释自己是“按照税前金额计算小费比例”,但店员态度强硬,坚持该店“规定小费应按照税后金额计算”,并当众指责她给得太少。
由于正值午餐高峰期,众多食客目睹这一幕,黄女士十分尴尬……最终,她含泪掏出2美元……(总共支付4美元小费)。
Angela愤怒地表示,这次经历对她姐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她每天做噩梦,甚至在梦中抓伤自己的手臂。”
Angela质疑,“小费本来就是客人自愿给的,服务生凭什么强迫客人支付?”
类似事件并非个例。
Angela透露,她曾亲眼见到一家五口的华人顾客在另一家中餐馆就餐后,因小费问题被店员追至停车场。
据她回忆,这家人似乎是从国内来的,结账后刚走出餐馆,服务员便追上去大声叫喊“你们小费给得不够!”并一路跟随到停车场。
Angela的丈夫目睹那一幕后愤愤不平,“如果换作是我,绝不会让服务生得逞。”
不少消费者也表达类似不满,认为“小费本应是对优质服务的奖励,而不是一种被迫支付的附加费用”。
在美国生活几十年的Angela认为,小费文化如今已经“走歪了”。她指出,在许多西式餐厅,服务员通常会提供贴心服务,比如主动补充纸巾、询问顾客需求,而部分中餐馆的服务仅限于点菜、上菜,却依然要求高额小费……“这岂不就是变相抢钱嘛!”

不少消费者也发现,新冠疫情之后,小费文化发生了明显变化。
过去,消费者愿意支付小费是出于对服务的认可;而现在,通货膨胀加剧,许多餐厅的小费最低标准已从原来的15%上涨到18%,甚至20%以上,一些餐馆更是直接在账单上强制收取小费,让顾客别无选择。
一位不愿具名的华人消费者表示:“如今,在美国不给小费,服务生可能会直接翻脸”……“这已然不是‘感激服务’,而变成一种隐形的‘强制收费’了。”
“给小费”最初起源于欧洲,传至美国后逐步发展。当时美国处于奴隶制时代,白人用餐后会给黑人服务员小费以体现其优越感,且餐厅老板也会以此为借口不付给黑人服务员全额工资。
美国当时有40多个州实行小费抵薪政策——换句话说,顾客支付小费其实就是在帮老板支付服务人员的工资。1991年时,美国“小费雇员”(Tpped employee)的时薪只有2.13美元(联邦当时最低时薪为7.25美元)。
如今,消费者对于这一传统的看法已逐渐分化,且疑问多多:究竟该如何计算小费?税前还是税后?小费给多少到底谁说了算?小费是否应该成为“必须支付的固定费用”?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在美国,它正在几乎所有“有给小费传统的国家及地区”持续发酵。
相关阅读:
- 外卖员暴雪中徒步送货仅得$2小费,警察真仗义,帮其筹得1万6!
- 终于!魁北克开始关注民生!遏制商家乱收小费,规范贷款利率条款!
- 蒙特利尔“爸爸私房菜”小费风波,您进来给评评理!
- 什么世道!点$20元披萨给$5元小费还嫌少?还骂F…
新闻来源:华人生活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