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如此激动?因为波士顿虽是现代大都市,但其骨子里其实相当保守。
当地居民非常排斥外来人口,只有土生土长的波士顿白人男性才被认为“有资格”参与政坛选举,吴弭的胜选,是女性和所有有色人种的历史性突破。
吴弭以两倍还多的支持率击败了对手Annissa Essaibi George(右),并且,她在各个选区都获得了胜利,可谓是众望所归。
萨福克大学政治研究中心主任David Paleologos说:“吴弭的胜利对这座城市来说是一场安静的革命,因为不同以往,她并不是靠着白人选区的选票而取得胜利的。”
吴弭的胜利离不开自身的优秀和努力,她的故事给所有年轻的亚裔女性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她的父母从台湾移民到芝加哥一个贫困而危险的地区,1985年吴弭出生了。在她之后,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相继出生。
作为移民二代,吴弭承受着中美双重文化的冲击。一边饱受着各种种族歧视,一边坚持上着中文课,努力地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大概是尝过生活的苦,才更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吴弭非常争气,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吴弭作为伊利诺伊州的学生代表获得了“美国总统奖学金”,高三时吴弭还当选了“全美高中生联盟”主席。
就这样凭着优异的成绩和领导力,她被哈佛大学录取学习经济学,来到了波士顿这座城市。
大学期间,吴弭做过很多志愿者工作,比如去中国城给申请公民的老年人上辅导课;一些老年人课后会找她帮忙,请教她过期的电费单找哪个部门处理这样的琐事。
吴弭发现,政府的工作本质应该是“善用城市资源并为人们提供支持”,可现实中,政府职能与人们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脱节。她开始质疑当地的公共服务,也为她未来投身政治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哈佛毕业后,22岁的吴弭加入著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成为一名咨询顾问,收入也很不错,过上了父母口中“安稳”的生活。但是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她的母亲被诊断出有精神分裂症。
吴弭的父母在她大学期间离婚了,父亲离开了家庭,已经成年的弟弟也离开了家庭,家里只剩下母亲带着两个年仅10岁和16岁的妹妹生活。
母亲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后,无法再承担两个未成年的女儿监护人的工作。年仅23岁的吴弭不得已只能辞去工作并搬回芝加哥照顾生病的母亲与年幼妹妹们,成为她们的监护人。
当同龄人正在社交,旅行,婚恋的时候,吴弭却成了两个未成年孩子的家长,接手了妈妈的茶餐厅挑起了一家的重担。
在这期间,由于经常出入医院、急诊室、学校、保险公司、税务和食品卫生局等地,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些公共机构的巨大问题。
吴弭表示,从那以后,她就再也没有考虑回到那种安稳的生活,她走上了从政的道路。
2009年,母亲病情好转后,吴弭申请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并把母亲和妹妹一起接到波士顿生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