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上邪带着自己6岁孩子移民加拿大,参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以学者的眼光,深入挖掘加拿大不同寻常的教育理念。
“什么都不教”的学校
2016年,在三年一度的全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加拿大的三项成绩是阅读第二,科学第七,数学第十。
然而,加拿大小学、初中几乎没有课本,学生每天拿着午餐去学校,一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各种假日频繁。
学生真正的在校时间只有中国学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时间中还有很多貌似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
说加拿大是孩子的天堂丝毫不为过。
在校园之外,几乎所有的课外班都是玩。英文补习大概只有个别的华裔和韩裔参加,数学班的情形也差不多。
与“门可罗雀”的学习类补习班相反,各种运动班虽遍地开花,却都十分紧俏,报名晚了就没有位置。
游泳、滑冰、冰球、冰壶在政府管理的游泳池、滑冰场中常年开班,足球、棒球、篮球、橄榄球、曲棍球、羽毛球、滑雪在各城市都有一两个公益性的民间俱乐部。
而骑马、击剑、排球、网球、摔跤、高尔夫、跆拳道、射箭等这些不是“人人参加”的运动,也都有相应的俱乐部或课外班。
每个孩子都要学会上台讲话
加拿大的教育支持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完善,重视德育和对公民基本素养的培养。
这些和知识、能力、文学美学修养、体育锻炼等都没有关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要求。
上学伊始,孩子们就有上台讲话的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等。
老师特别强调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话,不要家长协助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都能很冷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孩子七岁时,我有一次发脾气,认为他说得不对,对他横加指责。孩子对家长的怒吼肯定觉得害怕,但他仍然用颤抖的声音说:“请你先别发火,请先让我把话说完,你再判断我说得对不对。”
孩子对自己的权益也很能据理力争,不是依靠撒娇耍赖,而是和成人平等地对话、商量。如果认为大人说得有道理,他会认真遵从。
不仅思想观念方面有独立的见解,平时买东西、报课外班、外出参加活动等等,孩子都有自己的观点。家长可以说服他,但是不能强制。
学生们的个体权利意识已经建立。
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后,才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自我。加拿大的孩子都很大方、友善,乐于分享,懂得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
加拿大的父母和孩子可以说亲密、又不紧密——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呵护、陪伴,非常耐心,舍得花时间;而一旦孩子成年后,迅速开始独立生活,不依赖父母,许多父母甚至连大学费用都不提供。
这种较为理想的亲子关系,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成果。
密集频繁的“project”
加拿大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特性、团队精神等。
在高科技、全球化的时代中,这些特质无疑有利于未来从事的工作、事业的发展。加拿大学校的教育对这些特质的培养功不可没。
比如学校不要求千篇一律背诵答案、不允许家长帮助完成作业、不依赖家长检查作业。
课本甚少出现,作业都是做综合项目性训练,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不多。即使要背诵,也是通过一些活动、游戏等。启发、鼓励式教学为孩子们提供了较高的成长空间。
从刚入学开始,老师布置了作业,就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不许家长帮助。三年级后,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做“project”,也是大家集思广益、各自出点子,然后分工合作。
作业没有标准答案,鼓励新奇的答案。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争取与众不同,同时也学会接纳别人的不同。
孩子的班里墙上贴着“和平解决争议的方法”:“尊重不同意的权利;表达你真实的想法;分享共同目标和兴趣;对不同视角的观点张开怀抱;仔细倾听所有的提议;确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思考可能的后果;设想几个后备方案;提供合理的妥协方案;公平、公正地协商,达成合作协议。”
这些品行的养成无疑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公平。
雷打不动的每日户外时间
加拿大教育界非常重视孩子的运动和健康。
体育课看重的不是各项体育活动的考核指标(如要求几分钟内跑完八百米算达标),而是“每日体育活动”(DPA)。
BC省教育厅的网站上明文规定,义务教育期间,学生每天身体活动不得低于60分钟。
其中,学前班到七年级学生,每天不得少于30分钟的体育活动;八至九年级,每天最少30分钟或每周150分钟的体育活动;十至十二年级,每周要保证150分钟的体育活动。
除非天气特别恶劣,否则小学生们每天都会被“强制”要求在户外待够60分钟,包括课间和午饭前的零食时间。
学校旁边一般都是社区公园,有大片的草场供孩子们游戏,学校又有各种球类供孩子使用,完全能满足孩子撒欢的要求。
体育活动注重对体能、勇气、毅力的培养。公园中的儿童器械种类繁多,一些看起来颇有“玩耍的难度”,需要一定的体能和勇气。
有的学校为了鼓励学生长跑,给孩子们制作了长跑项链——每当学生们跑够一定数量的距离后,就发一个不同颜色的塑料的小脚丫项链坠。
学期结束时,学生们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全部颜色的小脚丫。孩子很珍视这条项链,认为是荣誉的象征。
相比于国内下雨天都不让孩子外出以免淋雨的小心谨慎,这边的孩子真是散养、放养。
以足球活动来说,训练一般是在户外。这边的秋冬是雨季,晚上颇为寒凉,还总是下雨。
可是训练很少会因为天气恶劣而取消,除非是气温太低、球场地面结霜,担心队员奔跑滑倒。
比赛时,孩子们就穿着球衣在雨里跑,最多里面会穿一件比较防水的内衣,但脑袋和腿就没法被“保护”了。
教练、裁判一般穿防水外衣,家长们打着伞在球场边加油。孩子们下场休息时还不喜欢站在家长的伞下,往往要和场上的队员保持一致地留在雨中。
第一次看着一个个湿淋淋的小脑袋时,我不由得感叹:风雨中长大的孩子还会怕什么呢?
辛上邪:职业作家、编辑、翻译,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编辑:蒋虹、小菠萝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教育储蓄更多详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