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作者

分类

维米岭战役一百年,加拿大骄傲到永远!

 

2017年4月9日是维米岭战役(The Battle of  Vimy Ridge)100周年纪念日。

 

维米岭?

 

2008年,媒体CTV曾评出《加拿大人最该了解本国的101件事》,维米岭高居第2位,仅次于枫叶,冰球排第3,女王第4,国旗第5。 

加拿大20元塑胶钞票背面的主题图案,正是维米岭战役纪念碑。

 

1.jpg

 

维米岭战役是加拿大人胸前的一枚国际勋章。甚至有人说,没有维米岭,就没有加拿大。

 

年轻的远征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加拿大自1867年建国以来,于国际社会影响甚微。加拿大是作为英联邦成员自动参战的。 

海空力量刚刚建立,正规陆军仅有3千,预备役虽有6万,但缺乏训练,装备落后。时任加拿大总理罗伯特·博登爵士提议征兵50万,虽然征兵制在魁省遭到了抵制,但加拿大人口中的英后代们响应积极,他们自认为母国而战责无旁贷。

 

2.jpg

 

1914年10月,从加拿大各地应召入伍的年轻人们集结哈利法克斯港。作为第一批加拿大远征军,他们将告别亲人,在码头迈出远离故土的最后一步。 

是啊,“最后一步”,此一步或将是天涯永隔!

 

3.jpg

 

如今,码头上绘制着许多脚印图案,以还原当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怀激烈。纷至沓来的脚印汇聚至海边,并到一条小小的栈道上,栈道上方的拱门上写着–THE LAST STEPS(最后一步)。

 

4.jpg

 

纵观整个一战,一个仅有800万人口的国家,有619636人参战,66655人战死,172950人负伤。以当时加拿大的人口基数,这牺牲可谓相当巨大。

 

维米岭!

 

对于老牌劲旅英法联军,虽然败多胜少,但毕竟久经沙场,他们根本瞧不起如此年轻的加拿大军队,这帮老兵抛出了一个让加拿大新兵们哭笑不得的评语,“作风散漫,作战勇敢”。

 

5.jpg

 

但是维米岭之役,让加拿大军团一战成名。 

维米岭,位于法国东北部小镇阿拉斯,岭长7公里,最高海拔145米,是该地区的制高点和战略要冲。

 

6.jpg

加拿大的4个师列阵维米岭



岭西英法一面地势平坦,岭东德国方向则山势较陡。无论对哪一方,这里都是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

 

7.jpg

 

几年来,维米岭一直被德军长期占有。德军在岭上防卫森严,战壕坑道星罗棋布,周围铁网环绕,大炮和轻重机枪构成交叉火力,互为犄角。固若金汤的维米岭堪称德军在西线防守最成功的工事。

 

8.jpg

 

英军法军曾于1914年,1915年两次夺取维米岭,均惨败。仅法军就在维米岭阵亡近15万将士。僵持日久,疲累不堪的英军也斗志渐无。

于是,夺下维米岭这一艰巨的任务就自然地落到了年轻的加拿大军团头上。

 

指挥官

 

由于加国军团受英军统帅部节制,所以英方派出波宁中将担任加国军团的名义最高指挥官。实际上,参加战斗的加国军团4个师,都是由来自安省的亚瑟·科里少将直接指挥的。

 

9.jpg

波宁中将(左)和科里少将(右)

 

万幸,这种“空降指挥官”的兵家大忌并没有带来灾祸。

将帅同心的波宁与科里并不急于进攻,欲“谋而后动”。他们走访了大量先前参战的法国官兵,弄清了德军的战术习惯。 

科里将军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一系列新型战术。他打破建制常规,让士兵熟记作战意图,以防建制打散的士兵盲动;他还让工兵秘挖地道,把士兵藏于山脚以作奇兵。

 

10.jpg

 

最关键的是,他正视了德军炮兵的威力。此时科里心中有数,对策已成,逐请波宁将军向英军调炮,有多少就要多少。

 

开炮!开炮!开炮!

 

1917年4月2日,加拿大赴欧远征军第一师的火炮团朝着维米岭打出了第一发炮弹。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没有火力全开的一师炮团不出意料的成了德军炮兵的靶子,就在德军为干掉了对手的炮兵阵地而得意的时候,科里的好戏开锣了。

 

11.jpg

 

战役功臣、加拿大29岁的炮兵旅长麦克诺顿,他利用当时最高科技的测量手段,根据敌炮的火光和声音,仅用几分钟便精确地判断出了德军炮兵阵地的方位和距离。加军火炮齐发,德炮变哑。 

后人统计,这次攻击直接摧毁了德军83%的火炮。 

整整一个星期,加军的炮兵仿佛就没休息过,炮火织得像只巨大的犁耙,将德军阵地从头扫到尾,再从尾扫到头。一星期下来,加军在小小的维米岭上消耗了100万枚炮弹,共计5万多吨炸药。创下了一战以来的最高记录。

 

12.jpg

智勇双全的加拿大军队引无数军迷竞折腰

二战期间希特勒也曾“参拜”维米岭战役纪念碑

 

4月9日晨5点30分,雪。看到没,连老天都在帮助加拿大。加军见雪,如鱼得水,3万步兵跃出战壕,跟着坦克冲锋。每轮炮击三分钟后,炮火覆盖线就向前延伸九十米,步炮协同,梯次推进。 

仅两个小时,加军就突破了德军3条战壕,并作横向扫荡。下午12点30分,加军将战旗插在了维米岭的主峰上。这比计划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

 

战略意义

 

接下来的3天,加军顶住了德军的数次反扑,像钉子一样扎在了岭上。至12日,德军放弃了。此役,加军阵亡3598人,伤7004人,消灭德军不计其数,俘虏4000。缴获的武器和俘虏的数量超过了之前英法打过的所有战役,可谓是牺牲巨大,战果辉煌! 

令人惋惜的是,虽然加军一举攻下了维米岭,但侧翼协同作战的的英军和澳军却没能按计划突破德军。所以维米岭之胜从协约国战略层面上看,意义并不是很大。

 

荣耀属于加拿大

 

可是对加拿大来说,这场战役打出了这个年轻国家的国威、军威,极大鼓舞了协约国的士气,赢得了欧洲国家的尊重。这是加拿大军队首次独立参与一场战役,而且来自加拿大全国9个省份的军人都有参加。(第10省纽芬兰当时是单独随英参战,1949年加入加拿大联邦)。

 

16.jpg

 

这次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加拿大的国际新形象。英国也因此给予了加拿大更多的自主权。由于军事上的出色表现和卓越贡献,加拿大获得了1919年巴黎和会中的席位,并在1921年加入了国际联盟。

 

不能忘却的纪念

 

1922年,法国政府将维米岭一块1平方公里的领土永久划归加拿大,用以建造纪念碑和纪念馆,以感谢加拿大军队在此役中的贡献和牺牲。这块军事代号为“145高地”的区域,是当年维米岭之战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12.jpg

竖立在法国维米岭的加拿大政府标牌

 

13.jpg

1936年07月26日维米岭纪念馆落成典礼



题图.jpg

纪念馆落成老兵纪念勋章

 

维米岭纪念馆由加拿大艺术家兴建于1925年,落成于1936年,现由加拿大退伍军人部管理。

 

14.jpg

 

纪念碑的两座高塔分别代表法国和加拿大,最高处的雕像代表和平。

 

19.jpg

 

基座设有母亲像,向东思念,盼儿归来。

 

18.jpg

 

2007年4月,纪念馆装修后重新开放,英国女王主持开幕式,并会见了加拿大二战退伍老兵的代表。其时,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米岭战役的老兵已不剩一人。 

2017年4月8日,为纪念那次对加拿大意义重大的战役,加拿大邮局与法国邮局联合同步发行两张纪念邮票。

 

15.jpg

两张邮票分别在加拿大和法国设计

 

加拿大版邮票由蒙特利尔的苏珊·斯科特设计。代表着胜利和牺牲的月桂枝围绕着纪念碑的两座高塔,月桂枝下端的橡木叶代表法国,枫叶代表加拿大。 

直到今天,很多加拿大人都坚称,维米岭战役是「加拿大成长的日子」( Canada’s coming of age as a nation)。



本文相关数据摘自维基百科英文版

Battle of Vimy Ridge 

扫描二维码,关注魁北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