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作者

分类

当孩子拿回一张反思表

聚会的朋友们刚离开,女儿的情绪便从聚会的快乐中低落下来。我很纳闷,是刚才发生了什么不愉快吗?只看她从书包里拿出了一张纸,对我说:“你不用看了,签字就行。” 

我立刻意识到,这绝对不是一份需要签字的普通作业。 

我忍住了好奇,平静的说:“要我签字的东西我得看清楚,随便签字可不行。” 

1.jpg

这是一张Think Sheet,写的虽是Think,但它也被称作反思表,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孩子把发生的事情描述出来,并分析哪些行为是不当的,让孩子去思考以后应该怎么做。换句话说,这更像是一份有固定格式的“检讨书”。 

从孩子的描述看,事情并不严重,但她的表达很“可笑”。在我看来,事情应该没那么简单,引发她情绪不安的一定另有原因。 

我签了字,问她:“我注意到你写得很潦草,和你平时写的字不太一样,是不是有些不服气?你愿意跟我说说今天发生了什么吗?” 

女儿急着表达:“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一哭,就不用写这个了。”她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我忍了忍,选择了‘倾听’。 

我说:“哦,看来今天还有别人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 

她松了口气说:“对!今天还有Ana和Sarah也应该有这个,但是她们一哭,Tamara老师就说,好吧,不用告诉家长了。” 

“哦,你当时没有哭,你的感觉是什么?”我随手拿出了一张‘正面管教’的表情表。 

“这个和这个。”她指着“怀疑”和“迟疑”。 

2.jpg

是时候切入正题了:“哦!今天在‘安静读书’时,你想跟Leah一起看书,但是老师说这违反了规则。”我照着她在反思表里写出的事情经过描述了一遍。 

“嗯!当时Leah没有书,上次我就和她,还有Noemie同看了一本书,但今天我要和她一起看的时候老师就说不可以,那为什么上次就可以?” 

我没有过早加入我的评论,“哦。你是因为她没有书,所以你才想跟她一起分享。”我还是选择‘倾听’,简短的重复了她的话。 

“嗯……书架上有书,她可以去拿别的,但是我以为可以像上次一样一起看,因为我们都喜欢这一本。”,她越说越多,道出了老师的批评其实是事出有因,这远远超出了她在“反思表”上简单的描述和仓促的自我认定。 

3.jpg 

我忍住了没有问她:分享是好事,为什么老师不允许呢?规则是什么?我只是继续重复了她的话:“嗯,在‘安静读书’时,你想跟小朋友一起分享同一本书。” 

“对!但老师说这个时候不可以说话,我说话了,所以就这样了。”女儿的话里颇有些‘破罐儿破摔’的味道。 

女儿在反思表里写着:下次再也不跟别人分享一本书了,我会永远遵守规则。这个表达明显有问题。我耐住性子继续问:“那你决定以后遵守这个规则?” 

“可是规则到底是什么?上次可以这次为什么不可以?”女儿开始自己思考问题的根源。 

我认同了她的感受:“哦!你觉得规则和上次不一致,所以你才怀疑。那你现在的决定是?” 

“我不知道规则是什么。”显然,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不是很容易。 

经过上面的种种铺垫,我想我已经和孩子建立了“连接”,是时候抛砖引玉了。我问:“你想听听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吗?” 

“如果是你,你怎么做?”刚才像小公鸡一样梗着脖子的她似乎已经进入了听故事的状态。 

4.jpg 

“我可能会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找到老师,告诉老师我不清楚安静阅读时间的规则是什么,是否可以和别人分享同一本书?请再告诉我一遍。另外,我还会再告诉老师,如果我弄清楚了,以后就会遵守这样的规则。”我试图让她体会到:‘善与尊重并行’适用于任何人,教会她沟通胜过盲从。“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事情吗?”我接着问。

“我没什么别的办法,不过我不想问她。”很明显,她和老师之间的“连接”断掉了。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我对老师的做法颇有微词,但是为了不阻碍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我并没有对老师的行为进行评判。 

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切入:“Ana她们哭了,就没有拿到这个表,你觉得她们以后会怎么做?” 

“她们做错事就哭呗,哭就能不被罚。”从口气上就可以感觉到,女儿绝对是看不上这样的做法的。我接着问:“那你没哭,选择接受了这个表,你学到了什么?” 

“我觉得你刚才说的挺对的,”她想了一会儿,没有接我的话头儿,“我可能明天会去问问Tamara老师,为什么有的时候可以,有的时候不可以。要是我错了,我就改,我一定会记住的。” 

“今天你收到这张表,没有用哭来逃避惩罚,这说明你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错误,你有没有感觉自己又长大了?” 

“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菲菲随口就接了一句平日里我常说的话。

5.jpg

反思表的事情仿佛已经告一段落,但我和女儿的交流还没有结束。 

我问她:“你需要我去跟老师沟通一下这件事吗?比如关于安静阅读的规则,还有为什么哭就可以不用填反思表?” 

她认真的想了一会儿,问:“你想去跟老师说吗?” 

“这是你在学校里的事情,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我会去。如果你觉得你自己可以跟老师沟通好,或者你可以自己调整好情绪,我就不去。这个决定权在你。” 

我把握住时机,赋予了孩子自主权。我知道在冲突发生的时候,简单的说你的事情你来定,那样的效果并不好,反而,在赋予孩子解决问题的力量之后再赋予她自主权,这样会更加有效。 

女儿淡定的说:“我自己去问吧。妈妈,谢谢你问我这个问题。” 

我有点懵,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啊?哪个问题?” 

她过来抱着我说:“就是你问我需要不需要你帮我,还是让我自己去问。” 

这个感谢,带给我极大的震撼。 

看似漫长的十几分钟对话,不仅帮助她舒缓了不安的情绪,引导她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不逃避错误,给了她独自解决问题的勇气、力量和自信,赋予她自主权……这一切,造就了她对我的感谢是如此地真诚。

6.jpg 

第二天放学,她兴奋的跳上车,第一句话就是:“我今天问Tamara老师,她说如果我提前问她,我就可以和别人一起分享一本书了。” 

一张反思表,让我和女儿受益良多。虽然我对老师的做法并不苟同,但是这件事却实实在在的帮助了我和孩子,这远比草率地接受一次惩罚让我们的收获更有意义。 

 扫描二维码关注《魁北客》微信订阅号 ohquebec.jpg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